时间:2018-06-08 点击: 次 来源:花匠网站 作者:花匠 - 小 + 大
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,须有在一定的起点和层次上的教育观,通过教育的树人行为,使学生形成与师相应的、正确的人格品性。教育更多的意义在于意识形态的匡正,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,这样才能在言传身教中,不至于误人子弟。正如医生关乎的是人的性命、教师则关乎着人的慧命! 一、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、科学、技术、知识储备、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,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。 这是百度百科上的定义,也是通常教育学上的定义。但从本人理解的角度来看。教育不仅有外在的为满足生存和改善生活为目的的知识传承,同时也有提升内在灵性世界、促进智慧感悟的职能,这种外在和内在的继承与提升,对人类发展都是胜过人类其它的行为,特别是内在灵性世界的启迪和呵护方面。所以师者又被誉为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。 二、教育的内秉:治身养性 1、人性教育 人类的进化脱离了野性,使群体得以和谐共存,使人性逐渐上升为具有慈爱和广博,仁义且道德,使得这个群体在和谐互助中得以进化和生存。 作为教育的职能,一方面要激活内心深处这些正面而积极的人性,同时避免环境对人的非人性的影响。通过教育以分辨真、善、美,而形成一个正义的,无私广博的社会环境,使人类在这个环境中良性发展,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形成这样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培育的环境! 2、人的教养 人与人的群体活动即成社会,在社会中,每个人体现着不同的个性角色,每个人面貌的总集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整体特征。当代是一个技术以指数增长,知识爆炸式膨胀,人工智能逐渐成熟的时代,知识的获取已不再成为困难,然而在人的内秉教育上有较大的偏废,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在公共场合下有很多缺乏教养的行为,虽然知识和技术的有了飞速的进步,但教育在人性内秉方面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,特别在教育追逐短视和功利的环境下,加之家庭、家族文化传承的流失,没能使学生在言传身教和家族环境的熏陶中得以潜移默化。当然学校教育也必须担当起这个责任,通过家庭、学校的共同协作,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行教育,唤醒传统美德,树立起高尚的“三观”,与人相处有教养,我觉得这是教育的核心内涵。 3、学科核心素养 学校的知识教育也是人性教育的阵地,特别是学科中所渗透的“三观”和人文精神,上海“二期课改”中所倡导的三维层次中,具有最高境界的“情感态度价值观”,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挖掘,使学科成为有情的、鲜活的具有人性的教育素材。 三、教育的广度和使命 1、立足社会 从个体到群体都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使学生学会与人相处,学会包容、互助友爱,弘扬奉献,使教育在人的意识形态、行为规范方面担负起应有的作用,若仅偏颇于知识教育,仅使学生学会技能、学会生存这是远远不够的,这也将成为教育致命的缺陷。 2、推动社会进步 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,不以小我谋生而苟且、不以鼠目寸光而虚度光阴,通过教育去激发助人、奉献的精神,并从人类高一个层面去理解、维系和平安稳的局面,使大众得以幸福,这种大我的养成也是教育的使命。通过教育使他们将自己学习和创造的成果给国家和人类以福祉,并以此感受心灵的愉悦和幸福,我觉得这才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和崇高的境界,这也是教育推动人类社会和平进步的崇高使命! 花匠原创于 2018年6月7日 |
上一篇:[转]复旦: 沪浙考生大学考试多挂科,难道这真是折腾式改革?
下一篇:【互联网+教育】培训1:互联技术